近来无事,便自认为仔细的细细重温了一遍夏目漱石先生的《心》出现了不少新的感受与困惑,在此分享一下 谈谈先生吧首先借用一名朋友的话的大概来概括一下我对这本书的印象——逐渐袒露的淤血终染上留白的信纸。
这本书剥开的,是先生始终未曾彻底闭合的伤口,而剥开先生伤口后喷泄而出的鲜血,一点会会洒满“我的”一生 过去我一直没搞懂,为什么一直不曾与人亲近的先生,最后会对“我”透露往事因为先生在“我”是身上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因为被少年的坚定 纯洁 天真所打动?我觉得都不是。
我对先生的印象其实一直不算好不谈文中没有怎么描写过的先生的少年时期在先生被叔父背叛之后,我觉得先生从始至终,都未曾改变过 我认为先生始终都是在潜意识的只为了自己而行动K的死只是放大了这一点,先生也因此对这样的自己害怕,对自身潜在的无耻的本性恐慌,对人类的本性恐惧。
也因此文中“我”对先生有一段这样的描述一个能够爱别人的人,一个不能不爱别人的人,却又不能伸出双臂紧紧拥抱想扑入自己怀中之人的人——这人就是先生 能够爱别人,但是不敢爱别人,又因为害怕自己,不敢寻求别人对自己的爱。
被夹在寻求爱与恐惧爱之间苦苦挣扎因此,私以为先生愿意对“我”敞开过去的原因,也许存在看到过去的自己这样的,也许存在被少年打动这样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我觉得大概是,先生,不愿自己一个人再忍受,也无法一个人继续忍受,更不愿将这些事带进棺材。
先生自己对此行为的解释是 说真的,如果没有你这样一个人,我的过去便终归只是我的过去,连间接地成为别人的借鉴都不能在几千万日本人中,我只想对你讲出我的过去,因为你是认真的你说过:你要认真接受人生中活生生的教训。
我要毫无顾忌地将黑暗的人世间的阴影投在你的头上但是,你不要害怕你盯住它,从中选择对你有益的东西我所说的阴暗,当然是伦理道德上的阴暗我是伦理化的产儿,又是伦理化的育儿这种伦理道德上的思维,也许许多观点不同于当今的年轻人。
但是无论怎样不同,却是我自身之物,它不是花钱就能马上租到的衣裳因此我想,对于今后想发展的你来说,是会有几分参考价值的吧 不管先生到底是怎么想的,先生一定很庆幸出现了“我”这样一个人吧这寄给“我”的最后一封信,是先生的绝笔,也是先生的希望。
也许,先生在期待“我”将这件事告诉妻子也说不定我认为在K死后,先生的很多行为,在我看来都只是自我满足而已持续性的独自扫墓,一时的发奋出人头地,一时的借酒消愁,对待妻子的相敬如宾,自我厌恶与厌世......到最后,先生也始终没有释怀。
先生觉得人不可信,包括自己,包括妻子他相信妻子,但是不相信身为人的妻子自始至终,先生的悔过之意,也许是在悔过自己为何生为了一个人也说不定 只要从一开始就逃避,一开始就没有接触,或者说,从来没有开始过,想必就可以让自己逃过一劫了,想必就不会再出现会让先生与他人一起受伤的事情了。
先生一定是这么想的 一言概之,我讨厌先生这个角色,夏目漱石先生也一定讨厌这个角色,正因此,才写了这个角色,为了反衬夏目漱石先生所想表达的真正的东西 接下来谈谈妻子与K,我想,夏目漱石先生想传达的真正的东西,就在这三个角色身上。
太太的话多少带刺,但还不至于刺耳,绝没有厉害到那个程度太太不够现代,不至于想让别人承认自己有头脑并从中觅得一种自豪太太所珍视的,似乎更是深藏不露的心 夏目漱石老师所珍视的,也一定是更加深藏不露的心。
在这本书中,自始至终,我们所能了解的,都只是先生与我的内心罢了,对于妻子和K,他们的真实想法,一字未提,最多也只是口述出来罢了 直接下结论这所谓的深藏不露的心,我认为,就是他们真正的想法,他们的真实。
先生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疑神疑鬼,自己的优柔寡断造成的具体事例不再列举总之,假如先生能多相信K或者相信妻子一点,我想也不会做出这种偷偷提亲的称不上卑劣,但是可以说是无耻的行为假如先生能和妻子或者K再好好谈谈,而不是自己一意孤行,也许结局会大不相同。
深藏不露的心,需要通过沟通去拨开 人的语言是相当无力,人是相当复杂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我们不能通过一个人单方面的言论,或者说,一次的言论,去推测,去臆想事情的全部 真实,需要寻找 文中K在对先生说自己喜欢上小姐之后,先生考虑的是该如何做才能让自己受益,不曾跟K真正表明心意。
当然,我不觉得K真的没有看出来先生对小姐的一点点倾向也许K在说出之后期待的是先生对自己的坦白,是二者一同对整件事情的携手共进K对给与自己援手的先生当真一点点感谢之情都没有吗?我不信再扯点,也许K是在和小姐的交谈中了解了小姐的真实想法,想成人之美,或者是公平竞争也说不定,哪怕明知必败。
先生不曾考虑过小姐的想法,单方面的害怕,怀疑我觉得小姐肯定是更喜欢先生的,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先生提亲之后不曾拒绝 然而,一切却因为各种巧合,阴差阳错之间,缺乏沟通的几人,产生了彻头彻尾的悲剧。
K的自杀也许不仅是因为先生的背叛,更是对人的绝望 而“我”这个角色,在文中起的究竟是什么左右呢我个人觉得,是夏目漱石老师对人性的绝望前面也说过,“我”和先生在各种地方都很像,这也许间接导致了先生和我的相熟。
关于我的描写具体在第二章——父母亲和我中间有一段,我印象特别深刻“你以后打算干什么?”哥哥问我我却答非所问的反问他:“咱家的财产到底怎么处理?”“我不知道到现在,爸一次也没提过不过,说是财产,其实换成钱的话,也没有多少吧。
”而母亲到底是母亲,还惦记着先生的来信呢,总忘不了叮问我,“先生回信了吗?” 夏目漱石对现实的讽刺功力在这一段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中我答非所问的那一句我认为更是亮点中的亮点——我,终究被先生所影响了。
文章在信结束时也结束了,没有告诉我们“我”之后的做法与感受但是文中的种种暗示,也许在说明故事之后的悲剧这种留白,也使人回味无穷,故事之后,到底是愈演愈烈的悲剧,还是发现真物,寻找到了真实之后的温柔,这就要留给我们自行想象了。
最后的最后再提一点,文中父亲与先生的死,或者是病情的恶化,一个在身体上,一个在心理上,二者都是由同一件事引起的——乃木大将的殉死个人对日本史与日本近代人民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多少了解,因此便不再班门弄斧,多做赘述。
夏目漱石老师所珍视的深藏不露的心,在当今时代,想必是更加难以实现吧 距离夏目漱石老师的时代已经度过了许久,也许人类在科技上越过越强,在思想品德上越过越愚钝了也说不定 而我们所能做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大概,就只有坚持自己,做好自己了吧,也许世界很危险很黑暗,处处充满猜疑,但是呢,我仍然相信,人们黑暗心底的那一束光。
ps: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有些地方思考不完善,有些地方思考过于偏激也说不定,不喜勿喷。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