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想说一下,人际关系中的控制难题,如何拒绝?如何提需要?如何看待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同样也是我学习后的感想分享【文章有点长,如果这个课题让你感兴趣,不妨耐心看下去】
放下妄想,放平心态,这一刻跟你的焦虑和解;这篇文章我们来浅聊一下人际关系中的控制难题,怎么来看待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关系是影响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甚至断言说,人际关系的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也因此,人际关系中要确认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什么是我们控制不了的,就变得格外的麻烦,也变得格外的重要之前有段时间和一个朋友见面聊天,他说自己在公司里,是一个老好人,同事有什么事总是找他帮忙,有些事他并不乐意做,可总不好意思拒绝,这样就造成了他除了本职工作外,他就成了公司里的救火队员。
就是那种拿着3,000块钱的工资感觉干着30,000的活还是给同事干,每天疲于奔命,总是加班到很晚,他很苦恼也想改,可是不知道怎么改聊天中我问他,如果你拒绝了,你怕什么呢?(由于那段时间我重新刷了一遍桃花坞,所以开玩笑的给他说)就像那个综艺桃花坞里面,王传君大声说:“我不!”;。
他说:“我试过了,可是他们都会说,这回我实在没人帮忙了,你就帮帮忙吧,下次一定不让你做了,每次别人这么一说,我就心软了,可是下次他们还是说同样的话”我说:“你只是摆了一个拒绝的姿态,如果你真的要拒绝,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他说:“我担心别人说我小气,这么点忙都不肯帮当然,我也担心,如果我不做这个事儿,这个同事就找不到人帮忙,他会陷入麻烦”我说:“这里面也有你的自大在;第一,你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别人的评价,可是实际上别人怎么评价你,这是别人的权利,它既不是你能控制的,也不是你能剥夺的。
别人怎么评价你不应该成为你的行事准则!第二,你觉得别人离不开你,如果没有你,他就想不出别的办法来这多少有点自以为是了,你所能帮的忙,对他来说不过是提供了某种便利而已,还远远没有达到那种决定成败的地步,更不会到决定生死的程度。
再说了,就算到了决定生死的地步,你也不要妄想自己能拯救他,能力挽狂澜拯救整件事情的发展”这篇文章里面我想表达的是,拒绝之所以会变成一件很难的事,是因为我们混淆了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什么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我们妄想控制别人的评价,也隐秘的希望自己对别人有超出现实的重要性。
有时候我们很难接受,我们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你感受不好,如果你一直想拒绝,但拒绝不了;可能这个时候这种感觉就在提示你,你的帮助已经超出了你力所能及的范畴,这时候你就需要接纳自己的无能为力了提出“人际关系的烦恼,是一切烦恼根源”的阿德勒,他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用来作为人际关系的通用准则。
这个理论叫做客体分离,他所表达的是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理解个体的重要性,就是区分什么是你的事情,什么是我的事情你的事情做的好不好,如何做那是你的事情,而我同样也是,就是说每个人只需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至于评价是谁的事情,我觉得有一个简单的准则,。
就是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举个例子,90后也到了催婚的年纪了吧,这里我假设有一个90后的年轻小伙张三,他的母亲一直再催促他赶快谈对象结婚,说周围那个谁谁都已经抱上孙子孙女了!(单身狗看到这个话是不是有一种过年回到家的既视感)张三有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工作、个人发展或者是人际关系等等吧,就觉得现在不着急结婚,但是面对母亲的催促也是会感到烦恼,也可能会想为什么自己的母亲不理解自己。
从客体分离的理论来说,张三结不结婚的直接后果是由张三自己来承担的,因为张三结婚也好不结婚也罢,最终的结果导向只可能作用在张三自己身上,毕竟以后的日子也是张三自己来过的那么可能会有另外一种想法,做为儿子,自己的母亲含辛茹苦的把自己养大,张三有义务让妈妈开心,让妈妈不再这个事情上面担心,但是这句话套用上面的逻辑来说,让母亲开心也好让谁谁谁开心也罢,这还是张三自己的事情,我觉得妈妈开心不开心那都是妈妈的事情,因为这个情绪是由妈妈自己来承担的,同样的张三开心不开心也是他自己的事情,不应该要等妈妈什么时候高兴了,什么时候不催婚了,张三才会开心,所以从这个方面上来说,张三也不能去埋怨妈妈,他只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主要是为了说明白客体分离的意思)。
客体分离理论所说的就是我这篇文章想要表述的道理,我们的烦恼来源于我们总是妄图去控制我们控制不了的东西而放弃了控制我们能够控制的东西,只不过阿德勒把它应用到人际关系中来了从客体分离理论来看,拒绝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我们把别人的课题当做了我们自己的课题。
也许有人会问,你管好你的事儿,我管好我的事儿,这样的理论是否会显得冷酷无情?它会不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之前和一个同事聊到这里了,他说:“人总是有社会角色的,别人也有对你的期待假如你是一个父亲,你自然应该做父亲应该做的事,这不是用客体分离能解释的。
”我说那你对你儿子所做的事,都是出于这个角色的要求吗?如果没有父亲这样的角色要求,你还会去做吗?如果我们的行为只是因为角色要求,那就是工作,而不是爱了;爱是在你可以选择对他好,也可以选择对他不好的时候,你仍然选择了对他好。
你这么做不是强迫的,而是心甘情愿的所以,客体分离导致的结果并不是分离,而是让我们从控制的关系中解脱出来回归我们的本心,如果你认定我们的本心是自私自利,冷酷无情,那它也许会让人和人之间更加隔绝可如果你觉得即使你没有被胁迫,你也愿意去帮助别人,那客体分离只会激发更多自发自愿的助人行为。
只是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因为怕别人失望,也不是想要别人的感激或者回报我们只是付出了自己对另一个人的同情和爱,至于别人是否感激欣赏,那又是别人的事了与拒绝别人相对应的是,有些时候我们也很难表达自己的需要,因为我们也同样会担心别人的拒绝。
当我们担心被拒绝时,我们所担心的不仅仅是拒绝这一个行为,更多的是这个行为背后所隐含的关系的含义比如说:“他是不是认为我不重要?”“他是不是不愿意接纳我?”“他会不会觉得我小题大做了?”“我们之间是否会缺乏足够的默契?”“我是不是做了很鲁莽的事情?”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实际上它背后仍然是被评价的恐惧。
当你有这种恐惧时,你就需要想想我们能控制的是什么?让别人满足我们的需要,是我们能控制的吗?当然不能,但你能满足自己的另一种需要,那就是表达自己的需要,这是我们能控制的事通过表达来确认我们需要的正当性,也许你还是会纠结那别人万一拒绝了怎么办?这是别人的权利,但你也有你的权利,你至少可以选择继续跟他做朋友,或者跟他绝交?那这比你自己假想的,对方能给出的反应相比,这个结果至少是一个真实的反馈。
就算吵架了,也比自己的内心大戏要好一些就算你要跟人绝交,你至少也给过他一个辩解的机会,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把一切都蒙在心里关于拒绝,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心理学大师米哈里想采访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创造力的一群人来了解创造力的共性。
他写了一本叫Creativity《创造性》的书书里讲到,当他给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写信时,彼得德鲁克拒绝了这个采访他的拒绝信是这么写的如果我说富有成效的秘密之一,就是把所有的邀请,比如您的邀请都扔进一个大大的废纸篓的话,我希望您不要以为我太自以为是或者过于粗鲁,根据我的经验,一个生产效率的方式是不要做任何帮助他人工作的事,而只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上帝让你做的事情上,并把它做好。
他觉得自己正在做的事很重要,他认为这不是他自己要做的事,而是上帝让他做的事,所以他自然就能理直气壮的拒绝别人了当然了,不管是拒绝别人,还是给别人提出自己的需要,还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归根结底还是要做自己,当你把一件事情做的足够好的时候,拒绝别人的次数会变少,给别人提需要的时候也会顺利很多,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那也就无所谓了(借用大张伟老师的金句:五十块钱再好看也没有一百块钱招人喜欢;如果所有人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样子!)
(我会接着(编~呸)分享之后的文档,感兴趣的敬请期待吧)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