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摘 要:“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是首个大规模整理、诠释、译写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的国家级项目,是中华文化、话语走出去的有力尝试,也是术语翻译研究的重要资源。
思想文化核心术语具有语符简练、概念复杂、语境多样的特点,其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符转换,而是以译入语读者理解为目标、术语概念的全面建构本文以“天”相关术语为例,借鉴认知术语学的理论视角,探究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的概念建构模型,提出不同层面的翻译方法,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术语翻译;认知术语学;概念建构模型;翻译方法2014年,国家级重大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率先以思想文化术语为载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
截至2020年5月,工程已通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①在线发布700余条术语,成为国际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扎根于深厚的中国学术传统,内涵丰富,汉英翻译面临巨大挑战针对这一问题,已有学者探讨了相关翻译策略与解决方案(陈海燕,2015;章思英,2016)。
然而现有研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思想文化术语翻译的认知维度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不仅是语符转换,更需建构译入语读者对术语概念的全面理解现有研究常基于单个译名探讨,据此提出的翻译方法难避免片面性与局限性,且对术语翻译方法论层面的思考尚不充分(魏向清,2018:66)。
无论从学理阐发还是术语库建设需求来看,系统分析术语库中的术语翻译,探索术语翻译方法论模型至关重要本文借鉴认知术语学相关理论,系统考察术语库中“天”相关术语及其英译,探究思想文化术语翻译模型,为术语翻译和建库实践提供参考。
及其相关术语的概念复杂性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是“由中华民族主体所创造或构建,凝聚、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词或短语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2015:5)。
这些术语指涉文化结构中的深层内容,具有一般文化术语的性质,同时在语言符号、概念内涵和应用语境三个维度上彰显出复杂性作为语言符号,核心术语多以单字词和双字词形式出现,微言大义、言简意赅作为知识符号,其肩负复杂、交织的概念系统及动态发展的语义网络,构成中华思想的“整体性特征”(郭尚兴,2015)。
作为文化符号,核心术语应用语境与学科多样,术语概念随文本变化而有所不同这三方面构成了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的独特文化特征和概念价值聚焦到“天”及其相关术语,我们可进一步提炼出范畴性、多核心、能产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的概念特征,在术语翻译中应给予特别关注。
首先需要明确,诸如“天”“道”一类的思想文化核心术语,常常是“范畴性概念”,或荀子所谓“大共名”(张汝伦,2010)此类概念不是对事物的简单规定,而是对事物意义域的规定,这一意义域将概念的诸多含义有机地组织起来。
范畴性概念构成了一个边界开放、定义多元的意义场,其中“每一个定义与其他定义之间都存在着有机联系;离开这个共同的意义场单独谈某一个定义,便会使人误入歧途”(同上:46)因此,谈及“天”的概念意义不能简单将某一含义剥离出原先的意义场,而应将其视作内部差异性同一性并存的有机整体。
“天”的范畴性特征源于其概念“原型”,即由初始含义发展形成的动态语义场《说文解字》记载,“天”源于甲骨文“
”,意为“人的头顶”该概念在商周获得宗教意义,经先秦诸子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哲学概念,演化为具有多元意义的范畴学界对“天”意义的争议进一步佐证了“天”的范畴性特点,如冯友兰的“五义说”、季羡林的“一义说”和张岱年的“三义说”等(潘志锋,2003),这些争议可归结于语义场内意义界限难以区分。
因此,“天”是具有多重含义的范畴性概念,不能在失去整体性的基础上划分为多义其次,“天”的语义场呈现多核心特征,意义相互勾连,构成术语概念“核心成员”从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来看,范畴中的各成员呈现“家族相似性”,且地位不等;核心成员作为范畴的典型意义是概念建构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三义说”(同上)——即主宰之天、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便是“天”概念范畴内的典型成员主宰之天为世间的主宰者,强调宗教意义上的神对人世的统治力量,例如“天帝”自然之天包含与地相对的物理意义上的天空和大自然,例如“天下”与“天行有常”。
义理之天指宇宙运行的规律,具有伦理学价值,如宋明理学的“天理”“天”的多数其他含义可以与至少一个核心意义关联,构成概念网以概念的多个核心含义为生长点,范畴通过与其他概念交融、组合,派生出新的术语,即术语的能产性特征。
“天”概念极具能产性,其派生术语形成的概念生长点常在知识生产中反哺“天”范畴内涵例如,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强调天人之分,强化了天的自然意义近代译者严复以“天演”译evolution,带入了自然意义上发展变化的天,扩充“天”意义内涵的同时影响了几代人对社会发展的看法。
由此可见,术语能产性是范畴扩充发展的基础,也是理解概念的重要入口概念与其他范畴的紧密联系,称为关联性特征作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根基之一,“天”与诸多重要概念紧密相连,与“人”的关系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主题(汤一介、杜维明,1998:188;葛荣晋,2001:636),更有学者尝试围绕这两个核心范畴以术语形式系统化中国哲学的研究内容(如汤一介,1981;张岱年,1985;葛荣晋,2001)。
历史上关于天人关系的述说十分复杂,“天人关系”本身就有三种不同的解释(葛荣晋,2001:636),曰神与人、自然与人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历史上天人关系大致有两种解说:天人合一与天人之分,两者又派生、融合成其他观点,如天人感应、天人不相预、天人相交胜等。
作为中华思想的重要议题,天人关系应在概念分析和术语翻译中有所反映在历时维度,概念内涵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是为概念的发展性特征以冯友兰的五义说为例,“天”的哲学含义大致经历了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到物质之天的演化过程。
商周时期,“天”多指称人格神,民众认为天主宰人事,对天绝对尊崇,如“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诗经·殷武》)先秦时期,由于政治混乱民不聊生,人民对天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发展出失去神性的运命之天(傅佩荣,2010:52)。
儒家发展了自然之天,弱化其主宰力量,强化天作为创造者和维持者的角色(同上)宋明时期义理之天盛行,朱熹言“天者,理也”,强调以理为中心的宇宙观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哲学思想聚焦于人,天的物理意义凸显钱学森提出的“人天观”基于马克思主义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叶峻,2013:1)。
据王博(2018:125)总结,中国古代对天的认知经历了从天命、天道到天理,而近代则是“天”的逐渐退场和“人”的登场“天”的概念变迁体现为派生术语的生发和阐释,新术语、新思想是概念演化的持久动力范畴性、多核心性、能产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特征共同构成“天”及其相关术语的概念复杂性。
这使得术语的认知理解无法简单通过“属+种差”或“整体-部分”方式完成,而需诉诸过程性、多层次的认知建构因此,提倡术语认知研究的认知术语学可作为分析工具,探索术语翻译的认知优化策略下文借鉴认知术语学定义模型与术语学研究方法,探究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的实践维度和方法模型。
二、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天”及其相关术语翻译实践的多维性魏向清(2018:68)指出,“文化术语翻译基于一种对话式的交往理性,旨在达成交往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对话”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要秉持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原则,即概念层面传“真”,语言表征层面合“理”与语境交际层面向“善”(同上:71)。
可以看出,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实践在不同层面有不同要求,目的是在文化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真实、高效地传达术语概念本部分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中“天”相关术语为例,分析术语翻译这一多维实践形式如何在语符、概念、语境层面进行认知构建。
(一)语符层面翻译语符层面的翻译旨在提供术语的跨语对应词,确立术语概念指称化的名称或符号微观上,语符层面的翻译是单个术语概念的符号化结果,符合符号的必备特征之一:传递一种社会习惯所约定的特殊意义(张金忠、郑述谱,2009:125)。
宏观上,术语形式常常反映其所属系统的层次结构,命名体现概念相关性因此,语符层面既要剖析单个术语翻译后的符号形式,也要探究系统中的术语表现,兼顾两者间关系微观层面,“天”译为Tian (Heaven),较好体现了术语翻译的合理性、约定俗成、规范性原则,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翻译尝试。
该译文用音译加括注的方式,借用西方基督教的Heaven对“天”作类似格义性阐释的同时以音译作为异质性提示符号虽然Heaven作为“天”的译文饱受学界诟病(如蔡新乐,2017:94;安乐哲、郝大维,2011:98),然而在实践层面,由于“天”“很难找到完全相应的英文词语”(林戊荪,2018:318),Heaven被诸多译者如理雅各(James Legge)、刘殿爵等使用,一定程度上符合术语翻译的合理性和约定俗成原则。
同时,音译Tian可有效保留概念和文化特殊性(张政、胡文潇,2015)Heaven和Tian都符合简明性、理据性等术语命名原则,两者结合既可避免盲目音译的“民粹主义”(黄友义,2018:270),又可避免单纯格义的“文化简化”(cultural reductionism);既以异质性符号提示读者术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又通过现有英文词汇帮助读者快速理解。
两者并列平衡了概念忠实和文化交流,体现出中西文化互文:源于不同思想文化系统的中西概念相异又相通,读者从Heaven的提示性符号出发,通向对Tian概念的理解微观语符层面的翻译尝试搭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天”概念的创译。
宏观层面的语符翻译关注“天”在其他术语词目中是如何翻译的,即术语在系统中的处理截至2020年5月21日,术语库完整收录了25个“天”相关术语词条(见表1)表1“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中“天”相关术语词条如表1所示,“天”相关术语分属哲学、历史,并以哲学为主,反映概念重要的哲学地位。
其中14例译“天”为heaven,其余根据“天”的具体含义灵活翻译(如nature、world、primary importance)多数译文为词汇或短句形式,简明易懂系统层面采用heaven为主要对应词,呼应微观层面的术语规定,建立以“天”为连接点的概念集群,满足术语系统性、规范性要求。
语符层面术语翻译旨在满足简明性、理据性、系统性等术语命名要求,既是单个术语概念认知的起点,也是术语概念系统的连接点语符层面提供的规范性术语翻译,为概念和语境层面翻译提供重要参考(二)概念层面翻译全面建构术语概念是概念层面翻译的要旨。
借用认知术语学的术语定义模型,本部分探究术语翻译怎样从核心含义(core definition)、范畴内信息(intracategorial information)、范畴间信息(intercategorial information)、历史信息(historical information) (Temmerman, 2000)四方面搭建术语跨语认知。
1)核心含义核心含义是了解范畴所需的最简要信息(同上:83)术语库中核心含义在“天”词条的术语释义中呈现如下:Tian (天) is a sacred and fundamental concept in. It has three different meanings. The first is the physical sky or the entirety of nature (not including human society), the operations of which manifest certain laws and order. The governs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The third denotes the universal law, which is observed by all things and beings, and which is also the basis of human nature, morality, and social and political orders.。
上文第一句概述术语在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其余内容简介范畴的核心含义,为物质之天(physical sky or the entirety of nature)、主宰之天(a spiritual being)、义理之天(the universal law)。
术语释义涵盖“天”范畴的“核心成员”(core members),揭示概念本质,是术语概念全面建构的基础2)范畴内信息“天”的概念复杂性特征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术语能产性认知术语学中,范畴内信息通过介绍范畴的不同侧面补充核心含义(同上:115),本研究中指派生术语的翻译对范畴信息的补充和拓展。
派生术语翻译一方面是范畴核心意义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通过词汇搭配和语义生成连接“天”和其他范畴;不仅是范畴内涵的体现,更是范畴的意义增长点下面以“天”的高频派生术语“天道”为例,讨论范畴内信息的展现方式。
“天道”意为天地万物的存在与变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与“人道”相对,最初指天象的变化过程和以此推测人事吉凶祸福(金炳华,2007:1443),后来主要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张岱年,1994:5)该术语使用广泛,各时代学派赋予的内涵不尽相同(方克立,1994:85)。
早期儒家中,天道与“性”相连,如孟子所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而在宋明时期更多与“心”联系,如程颢认为心即是天(张岱年,1994)术语库用the way of heaven为“天道”的对应词,统计发现术语在语境中还有其他翻译,如the law of heaven、the way of nature、natural laws。
部分语境、翻译和所在词条如下(表2)表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中“天道”译文摘选如表2,“天道”中“天”的处理根据语境需要有所不同论及自然规律与为物质之天原型(the entirety of nature)时译为nature/natural,涉及“天”整体意义时译为heaven。
Nature和heaven的翻译交相出现,体现两者同源相通,增进读者对“天”范畴的理解此外,搭配词汇的选用呼应术语核心含义对概念的阐释,体现内在关联性例如,law of heaven体现天的运行遵循规律性特点规律,呼应“天”术语核心含义中manifest certain laws and order。
由于中国传统学术对举论证的特点,术语常成对出现,如上表中的“天道”和“人道”术语对进一步反映了传统思想对天和人的观点,即下文的范畴间信息范畴内信息与范畴原型、核心含义、范畴间信息相互联系,是重要的知识建构要素。
3)范畴间信息范畴间信息旨在展现概念关系,加深读者对范畴及其所处概念网络的理解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天”最重要的范畴间信息术语库收录了几组有关天和人的术语,描述天人关系的不同观点和具体体现(表3)。
表3“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中天人关系相关术语对如表3,表现天与人的术语及翻译成对出现,对举术语译文结构相近、翻译方法相似,体现术语的系统关联除术语对外,术语库收录的“顺天应人”“天时地利人和”“天命之性”等术语间接反映传统思想中天人和谐的重要性。
“天”的范畴间信息依托“天”“人”的派生术语,增进读者对天人关系的理解4)历史信息历史信息通过展现术语概念的历时发展建构术语背景知识,帮助读者理解语境中的术语意义术语库提供两种历史信息的展现方式:术语释义中介绍术语渊源、代表学者、时间朝代和概念发展,术语引例中介绍语境出处和作者信息(见表4)。
表4“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中“天”相关术语历史信息摘选如表4,术语释义在各词条全面描绘历史信息,建构读者对概念的历时认知历史信息在术语释义中表现为派生术语的更新交替和概念内涵的历时发展,在术语引例中表现为引例出处,间接展现术语历史文化与文本语境。
历史信息是了解术语哲学思想、文化背景和文本特征的重要索引自此,概念层面跨语认知搭建基本完成其中,核心含义概述范畴原型信息,范畴内信息以派生术语展现概念多个维度,范畴间信息借助术语对阐述概念网络,历史信息从不同侧面描绘术语历史沿革。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层面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你中有我、层层递进核心含义是概念搭建的基础;范畴内信息是连接核心含义与其他信息的桥梁;范畴间信息是概念在文化系统中延续发展的依存;历史信息是厘清语境中概念内涵的关键。
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的联系性和整体性进一步诠释了认知术语学主张的术语认知的过程性与全面性,因此在汉英文化术语翻译中概念跨语建构必须立足整体搭建概念体系(三)语境层面翻译语境层面的翻译佐证并补充概念信息、提供典型语用语境。
微观词条层面以三个术语引例阐释“天”范畴核心含义第一例“Heaven acts according to its inherent laws. It does not exist due to the virtue of Yao, nor will it disappear because of the tyranny of Jie”出自《荀子》,“天行有常”代表荀子客观自然主义的天论,指“物质之天”。
第二例“Heaven trusts and blesses the people”出自《尚书》,代表先秦时期朴素“主宰之天”思想第三例“Heaven is the overarching law of the universe”出自《二程遗书》,是宋明新儒家“义理之天”的代表。
引例基于范畴的核心成员,通过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论述展现术语核心含义及历史信息此外,Heaven的多次出现加深语符印象,独特的使用语境利于建构区别于西方宗教概念的术语认知,打造中华思想文化独特的概念系统宏观层面提供多种术语运用场景,阐释概念核心、非核心含义的使用语境,补充范畴间信息和历史信息(如表5)。
表5“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中“天”的语境及作用语境翻译多采用明晰化翻译策略,降低读者认知负荷,理解语境要旨因此,“天”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处理,如上表第二、三例译者可发挥主体性,结合历史语境和文本语境合理使用术语变体、同义词和释义方法,达成读者的最优理解。
总体来看,语境层面翻译提供多样的术语使用语境,是语符、概念层面的有力补充与现实例证三、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的概念建构模型“天”相关术语的概念复杂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面临的共性问题,即不同知识构式的互鉴融通。
针对内涵复杂的核心概念,如何借助多维度翻译实践促进其跨语认知是术语翻译的重要考量基于对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的概念特征分析,结合术语翻译认知建构的层次性与过程性,本文提出以下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的概念建构模型(图1)。
图1 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的概念建构模型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基于微观单个术语和宏观术语系统,从语言符号、概念内涵、应用语境三层次建构读者认知,逐步完成译词规范、内涵丰富、语境多样的术语跨语移植这一建构模型也对术语翻译方法提出三个层面的要求。
语符层面翻译旨在完成概念符号化,或术语的跨语再命名语符翻译以“术语对译”为原则、以术语命名规律为指导,在目标语中建立系统性、一致性、单义性、合理性的术语系统在方法层面,可根据术语特征灵活运用术语直译或音译,针对不可通约程度最高的术语可采用“差译并举”的方式(魏向清,2018:70-71)。
概念层面的翻译通过术语阐释建构术语概念,释译是常用的翻译方法,可依据需求灵活调整概念翻译需作必要的术语分离,厘清概念的复杂语义,合理阐释概念内涵语境层面翻译需体现语境契合性语境翻译要透过字面含义,回归历史文本,发掘原始语境义,灵活运用直译、意译、释译、音译、省译等方法,选用适合文化与文本语境的术语变体和同义词。
由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的不可通约性,文化术语翻译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概念对等,其实质在于跨文化交际实践(同上:68)文化术语翻译概念建构的本质是以文化互动为目的的知识系统跨文化重塑,各层面翻译方法是多种交往策略的运用,是中西思想文化对话互鉴的尝试。
概念建构模型与翻译方法相互关联,共同促进中国知识国际传播四、结语由于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的语符异质性、概念复杂性和语境丰富性,其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术语内涵的跨文化传通理解是交流的基础,术语翻译应以术语跨文化理解为目标,通过多层次认知建构在异质性文化中完成概念的再生。
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是语符转换、概念建构、语境阐释三位一体的活动,其中语符翻译以跨语再命名为主旨,概念翻译系统建构术语概念,语境翻译体现语境契合三者之中又以概念层面为重,通过核心含义、范畴内信息、范畴间信息和历史信息的有机结合,全面建构概念,促进译入语读者的术语认知理解。
鉴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涵盖甚广,本文仅以“天”相关术语为例探讨了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模型,各子领域的术语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相关理论和实践探讨有待进一步深化参考文献[1]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1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2] 安乐哲、郝大维 . 切中伦常:《中庸》的新诠与新译 [M]. 彭国翔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 蔡新乐 . 从“近取诸身”看英文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天”的翻译处理 [J]. 外语学刊,2017(4):93-98.
[4] 陈海燕 . 浅析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中的难点 [J]. 中国翻译,2015(5):13-17.[5] 方克立 . 中国哲学大辞典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 傅佩荣 . 儒道天论发微 [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7] 葛荣晋 . 中国哲学范畴通论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郭尚兴 . 论中国传统哲学整体性观照下术语英译的意义相契性 [J].中国文化研究,2015(4):148-156.
[9] 黄友义 . 对外翻译、话语权与文化自信 [A].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秘书处编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学术论文集(第一辑)[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267-271.[10] 金炳华 . 哲学大辞典 [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11] 林戊荪 . 典籍翻译与文化传播 [A].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秘书处编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学术论文集(第一辑)[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316-323.[12] 潘志锋 . 近 20 年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研究 [J]. 社会科学战线,2003(4):226-230.
[13] 汤一介、杜维明 . 百年中国哲学经典:八十年代以来卷(1978-1997)[M]. 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14] 汤一介 . 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 [J]. 中国社会科学,1981(9):159-172.
[15] 王博 . 天命、天道和天理 [A].“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秘书处编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学术论文集(第一辑)[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120-125.[16] 魏向清 . 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英译看文化术语翻译的实践理性及其有效性原则 [J]. 外语研究,2018(3):66-71.
[17] 叶峻 . 人天观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 张岱年 . 论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 [J]. 中国社会科学,1985(2):89-102.[19] 张岱年 . 论心性与天道——中国哲学中“性与天道”学说评析 [J].河北大学学报,1994(2):1-6.
[20] 张金忠、郑述谱 . 俄罗斯术语研究的符号学视角 [J]. 外语学刊,2009(3):124-126.[21] 张汝伦 . 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范畴错误” [J]. 哲学研究,2010(7):42-48.
[22] 张政、胡文潇 . 《论语》中“天”的英译探析——兼论其对中国文化核心关键词英译的启示 [J]. 中国翻译,2015(6):92-96.[23] 章思英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英译原则及应用 [J]. 语言战略研究,2016(3):65-69.
[24] Temmerman, Rita. Towards New Ways of Terminology Description: 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注 释:①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网址:http://www.chinesethought.cn/Term Base.aspx注:本文原载于《中国翻译》2020年第5期,第88-97页推送已获作者授权,引用请以期刊版为准,转发请注明“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及文献来源。
作者简介
黄鑫宇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多模态译介研究。
魏向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方向:双语词典学、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