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铝浩建材厂官网!
铝单板新闻list center

全国服务热线

中庸中诚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中庸中诚的概念是什么)

作者:www.aadkj.com 发布时间:23-09-07 点击:25

诚之之道的五大问题中、和相对于性、道、教而言,是相对具体性的方法问题,但若要进一步实践,只为之说“中”说“和”,仍嫌笼统空洞于是《中庸》更进一步地提出了“诚”的观念,为更具体地实践率性修道、履行“中”“和”之路指出切实可行的途径。

《中庸》的重要之处,一是在于它提出了性、道、教、中、和五大观念,二是在于它对诚之观念和方法阐述了丰富的思想以下就对《中庸》有关“诚”的内容进行分析《中庸》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在这一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与诚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首先是诚的对象问题,其次是诚的主体问题,再次是诚的境界问题,再次是诚的标准问题,最后是诚的方法问题。

诚的对象问题,是说诚什么的问题诚的主体问题,是说由谁来诚的问题诚的境界问题,是说诚到何种程度才算成功的问题诚的标准问题,是说用什么东西来衡量诚之进行的问题诚的方法问题,是说用什么方法用来实现诚的问题以上的五大问题,只是诚之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还不是诚之思想的全部,由此亦可知《中庸》对于诚之观念的思考成果之丰富。

“诚身”“不诚乎身”,这是说诚的主体,即由其自身来做诚的功夫“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也是说诚由人来进行“诚身有道”,“诚者天之道”,这说明诚的对象是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是说诚的最高境界。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这是说以善为诚的标准“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是说诚的方法短短一段话,基本上已把诚之之道的全部要点都提到了但这样的说明还是相当简略的,不易让人一看就能明白其详细内容,因此还要进一步加以阐述。

诚的主体,就是诚之之人,“诚身”“诚乎身”,是对此的直接说明如果从《中庸》的整个思想内容来看,对此就更加清楚《中庸》所论的率性修道致中和,十分明显都是指的人类,而不会指其他什么东西所以诚的主体问题是很容易弄明白的。

诚首先要从学习者自身开始,率性修道致中和,只能是自对自进行的,不可能由别人来为你率修致之,也不可能由你对别人率修致之所以诚身诚乎身都是对学习者自身的要求诚的对象是道,也就是率性修道之道这个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之道,一是人之道,而这两个道实质上又是统一的。

天之命人之性,就是据其道而命,因此人之性、道就是天之道的另一表现形式诚,就是按照天之所命的性与道去调节自己的情与性,使之达到中和的境界自己的情与性,在诚的过程之中,只是由以认知天道的中介,而非诚的最终对象。

只有通过诚的功夫认知了天之道,才能使诚的主体之性情真正而彻底地符合天之道而诚的目的也正在于此“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这说明诚这种工作本身是天道所要求的,是天道精神的一种体现;而诚之和求诚则是人的本分所在,求诚和诚之是要与天道所要求的诚之精神合一,是要使人之道与天之道同一起来,这种求诚和诚之的功夫就是人之道的根本所在。

这里的道又与“诚身有道”的道有所不同,天之道以及人之道,都是指客观存在的道,天之道是上天的根本原则,人之道则是人的根本原则,而诚身有道则是说人在自身的性情中求诚之时有着一种原则性的要求这就是三个所谓道的区别。

诚身有道的道,或曰诚身的原则性要求,即是指明善明善,一是要求诚身之人首先要弄明什么是善,二则要求诚身者按照所明之善去做诚的功夫善在本质上是与天道一致的,善就是天命人性的根本特征,也是天道人道的根本特征求诚是用诚的功夫去求天道的本质所在,而自己的人性也达到诚的境界。

因此求诚就是明善,明善也是用诚的功夫去明天道,使自己的人性达到善的境界前面所谓的率性修道与致中和,也与这里所说的明善和诚之相一致它们虽然在说法上不完全一样,但在实质上则都是一回事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下面所说的诚与性、诚与明的关系问题上来加以证实。

诚与性、诚与明的关系,正如《中庸》所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自,就是由、从之意自诚明,就是由诚来达到明的境界;自明诚,就是同明来达到诚的境界此二者说起来有所分别,而在修道致中和的求诚过程中则是综合为一,不可截然区分的。

这一点必须首先加以说明诚,既是修道致中和的态度,又是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要修致的内容,这一点已在上面关于诚与善的关系中加以说明了明也与诚一样地具有这种两种性质,既为态度,又为目标和内容这就是《中庸》学习观的独特之处,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儒家学习思想的根本特征。

“自诚明”和“自明诚”,就是上面所说的“诚身有道”之“道”,即学习者求诚和诚之的根本原则无论是要达到“诚”还是要达到“明”,都离不开“明”与“诚”本身就是说必须由“诚”而达到“明”,由“明”而达到“诚”,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自明诚”和“自诚明”,还可以与《大学》所谓的“明明德”结合起来进行理解“自诚明”的“明”,就是《大学》所谓“明德”之“明”按照《中庸》的说法,就是率性修道致中和达到了完成的地步时所能产生的圣智之明“自诚明”的“诚”,则类似于“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字,所不同的是“自诚明”的“诚”除了明之的意思之外,还有《大学》所谓“诚其意,毋自欺”的意思在内。

“自明诚”的“明”亦相当于《大学》所谓“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字,就是要把人之自身的天生明善之德给发明出来而“自明诚”的“诚”字,则亦既“明德”之谓,也可说是“明乎善”之“善”这个“诚”,其中既有明德善德的一层意思,又有圣智之明的意思。

总起来说,明与诚既是学习者率性修道致中和的态度,又是他所要达到的境界之性质必须用明诚的态度来追求明诚的境界,而在用明诚的态度追求明诚的境界的过程中,其本身又是使自我明诚的实践《中庸》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就是说诚与明二者是互为成立的根据和条件,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析言则有别,统言则同一。

诚明与性教又有什么关系呢?《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性是上天所命,对人来说,性是先天而定的,是自然生成的东西,而诚又是天之道,故诚也是与性同类的东西,性与诚既为同类,所以自诚明就是天性的一种表现,它是靠人的天性方面的潜力来达到明之境界的。

因此说“自诚明,谓之性”明与诚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要细分起来,二者也有差别,不然就不会有自诚明和自明诚的不同说法了明与诚的差别,即由性的天命之性质所决定既然性为天定天命,而诚又与之同类,也是天道的表现,那么,相对而言,明就是后天性的东西,它是睿智一类的东西,并非人人都完全一样的。

从睿智方面来达到诚的境界,这就是教的作用有人得到受教的机会,有人则无这种机会,于是通过教而来增强其睿智的情况就不是人人都一样了因此人与人相比,他们的明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由明而诚的路子不是每个人都走得通的,而由诚而明则因为诚是上天所命,人与人在这方面是完全平等一样的,故由诚而明的路子就是每个人都能走得通的,关键看你走还是不走。

无论是由诚而明,还是由明而诚,其最终结果都是完全一样的,此即所谓“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的根本含意但在具体的每个人身上,他所要走的道路则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中庸》才要既区分明与诚的不同,又要说明它们的根本一致。

只要你去率性修道致中和,无论由明而诚还是由诚而明,最终都能走到明诚的境界,成为圣贤之人这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意思,按中国的老话就是异途同归,百虑一致《中庸》的诚之之道的五大问题除了诚的对象、主体、标准之外,还有境界、方法的问题。

关于诚之之道的境界,可与诚的效用问题放在一起说,效用问题详见后述,这里先把诚之之道的境界问题简单分析一下《中庸》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就是讲诚之之道的境界问题真正的诚者,即求诚而得诚之人,他已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地步,这就如同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一样,完全达到了自由的境界。

无论其思其行,都能不加用心用力就完全合乎天道,因此称之为圣人这就是率性修道致中和求诚求明的最高境界,也是《大学》所谓明明德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诚之之道的方法问题,就是《中庸》所说的“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不论是由诚而明,还是由明而诚,凡是要求诚明境界的人,都要面临择善的问题。

择善善就是在现实的世界之中,靠自己的心与智来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区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然后再来做出选择孔子说的“择善而从之”,就是求诚之中的择善择善在儒家的学习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教化劝导亿兆民众的头等大事。

光有择善还不够,如果只是一时的选择,而不能长久坚持下去,这种择善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所以《中庸》要人们在择善之后“固执之”而不失,这样才能择善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