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诚的具体方法以下是说求诚的方法问题诚与明本来就是求诚的根本方法,所谓“自诚明,自明诚”,“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只讲明与诚,仍嫌空洞,所以《中庸》又为学习者指出了更为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
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里所说的方法十分具体,但这不是普通的学习方法问题,而是为掌握中庸之道所必需的方法这套方法的每一个方面都与中庸之道有关,就是说这套方法完全是为了学习和掌握中庸之道而设定的方法博学之,这就是致广大所要求的方法。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是尽精微、极高明所要求的方法笃行之,这是道中庸所要求的方法对于学、问、思、辨、行,每一项都要坚持到底,直至已能、已知、已明、已得、已笃而后已为了达到这一步,就要用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去学、问、思、辨、行。
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即便是一个愚人也会变得聪明起来,即便是一个弱者也会变得坚强起来《中庸》十分相信这套方法的效力,故为人们申明如此学、问、思、辨、行,此五者之间有着内在关系,由此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和完整过程。
博学是要扩大学习的规模,然而学习的规模一大,就会有许多不知不明的问题出现,于是需要审问审,是对所学广博内容的深思分析,不如此就是能提出真正的关键问题问,是向学有成就者请教,也是要自己首先能够提出问题审问之后,必须用慎思来对所提问题进行研究。
思即研究,慎则是认真谨慎地去思慎思之后则要明辨之明辨就是对思考进行整理,以便得出结论结论得出之后,就要虔诚而踏实地实行之如此才算最终完成了中庸之道的学习在博学的过程中,要学之弗能弗措之也就是说学就要学会学懂,不到学会学懂就不把它放下。
在审问的过程中,要问之弗知弗措之,也就是说问就要问明白,不到明白的时候就不把问题放下在慎思的过程中,要思之弗得弗措之,也就是说思就要思出心得,不到思有所得就不放下它在明辨的过程中,要辨之弗明弗措之,也就是说辨就要辨到清楚明白的地步,不辨个清楚就不把它放下。
在笃行的过程中,要行之弗笃弗措之,也就是说行就要真心去行,不行到死心踏地就不停止除了学、问、思、辨、行的一套方法之外,《中庸》又对欲学中庸之道的人们提出了坚持学习和实践的基本原则,它说:“《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这些基本原则实际上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试金石《中庸》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学习者应该是一个君子,他的学习不是自我宣扬的手段和过程,他是在默默无声地学习和笃行着中庸之道君子的学习,不仅不要自我夸张,而且十分厌恶这种夸张。
小人喜欢衣锦绣,显示自己,君子则厌恶外表的华美君子的行为原则是闇然而日章闇然而日章,就是表面无光无彩,不声不响,但在实际中却是日益增长着才智学识,日益提高着道德品操闇是暗的意思,章则是明的意思,一暗一明,相互为用。
没有表面的暗,就没有实质的明表面的暗,是为了实质的明表面的暗,只是暂时的现象,而实质的明才是长久的利益不去追求表面的明,才会有实质的明只去追求表面的明,就必然会影响到对实质的明的追求,表面的一时之明会很快暗淡下来。
放弃追求表面的明,以暗默示人,在暗中踏实用力,无可争议的真正之明就会永久放光小人之道与之相反,叫做“的然而日亡”的然,明亮的样子亡,指其明亮消失下去小人的的然之明,是在外表上的他在心思精力全部用到维持的的然之明亮上面,而对增长培养真正的实质之明则全不用心使力。
于是其表面的的然之明必然就要日见消亡下去在闇然而日章和的然而日亡的上面进行无情评判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乃是对人一视同仁的时间之神在时间的面前,小人的一时的的然之明必会成为暗淡无光的萤萤之火,而君子的一时的闇然之暗则必会变成光芒四射的日月之明。
闇然而日章,是君子学习上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二则是“淡而不厌”至“可与入德矣”一句所说的内容淡而不厌,就是对外在的名利之类淡泊无欲,但又不是弃绝世事,过分清高而令人厌恶简而文,就是与人交接来往简朴无华,但又自有一种文雅的风采。
温而理,就是待人温文有礼,但又不是一味地迁就逊让而丧失原则知远之近,就是懂得远大高明的事业必须先由近处细微的地方做起知风之自,就是懂得风度气质的形成自有其一定的来历和过程知微之显,就是懂得从细微之处做起最终必然会达到成就显著的境界。
能做到上述几条,其人就可以入德了入德,就是进入道德之门,也就是开始具有高尚之德了《中庸》的学习,是追求道德的学习,这种学习重在学习者的人格修养,其学习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习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上面所以要用淡而无厌这一类的原则来要求之,同时也就是从学习者在这几个方面的修养程度上来看他的学习效果。
而从学习者自身来说,则要从这几个方面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把所学得有关知识和思想准则都在化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去因此提出如此的原则就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中庸》最后引用《诗经》里的话来证明这一点“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虽然潜伏不现,但也十分光明。
潜伏就是比喻君子的闇然而日章的闇然,孔之昭就是指闇然而日章的日章孔,很、甚之意昭,明、亮之意君子的学习在表面上是不起眼的,而在实质上用力,这样的学习方法决定了君子的“内省不疚”内省,就是君子在实质上用力于道德的学习方法,不疚则表明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经过内省而没有什么可愧对于人的地方。
正因为君子用内省的方法来磨砺自己的品性,所以他才能时刻不疚,如此持续下去,怎会不日章?“无恶于志”,意思是说对自己的既定志向没有厌恶之心君子的学习以率性修道致中和求至诚为目的,其志向就是要做一个圣贤式的人物,在暗然潜伏的内省式学习过程中,他能时时做到不疚,日日而见章明,如此进展下去,对于自己是有益而无害,又怎会有厌恶之心呢?君子之所以是君子,就在于他能如此地为人,如此地学习,如此地自律,如此地进步。
君子能做到这一点,而别人做不到,这就是君子的过人之处《中庸》总结道:“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它认定了这一点,暗然的潜伏,在人所不之中,努力不已,于是就可以到达人所不能及的境界《中庸》又说:“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由微而来的显,才是真正的显明,它是无法加以掩盖的显与明。
君子的学习,不会计较外在环境的优劣,他的心思精力完全放在对中庸之道的学习和实践上面,因此才能取得不可掩之彰显《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之中,君子式的学习者都只注意学习的问题,而不去为环境的好坏操心忧虑如果本来就是身在富贵的环境中,他也会一心去学习中庸之道,而不为骄奢淫逸的生活所引诱,沉迷于灯红酒绿之中如果本来就是身在贫贱之中,他也会不计贫贱而去专心学习至诚之道,求为一个圣贤之人。
如果本来就身处夷狄社会之中,他仍然不会被落后的环境所驯化为野蛮无知的蒙昧之人,而会以学习实践圣贤之道义为乐事,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风度气概如果不幸身处患难之中,他也会不为患难所压倒,而是克服困难为追求天地间的高尚之道而努力。
总而言之,君子之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会为外在环境所影响,而以学习追求至高无上的中庸之道为其人生的最高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不已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